辩证唯物主义和行为心理学

Sep 07, 2019

最近看了一本很久之前买的二手书 1983 年的《论毛泽东哲学思想》,之前一直没看也是因为读书时代的死记硬背那种感觉“空话虚无缥缈”让人心里有抵触,一方面可能因为其晚年建国之后的失败,难以静下心来。总而言之,被自己的潜意识或者第一系统形成的认知模式负面影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这个时候就很难了。后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抵触心理,违反了开放心态原则,为什么我有这个抵触心理?这个是反映了真实情况么?如果我抛开偏见和潜意识的影响,联系他当时的实际和自己的实际,能从其中学到什么么?

看完之后,惊为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看来毛选得买一本,然后就是马克思了。

物质-精神-物质,实践-认识-实践

毛泽东可以说在那个动乱复杂的年代,在资讯相当不发达的年代,有这样一个开放的心态,学习吸收有限的资料来源(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在恶劣的形势下实践中不断总结主动独立思考,并形成一个套适合中国特色国情的方法论,这一点真的令人佩服。特别是他关于认知方面(主客观),还有将其运用在军事战略方面,真是叹为观止。在无数次形势危急的时刻,别人普遍悲观丧气时,他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坚定,有比黑暗中的火苗,引领着其他人,令人深思。我们必须学习他如何思考和如何看世界的方法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

湖湘学派从王夫之到曾国藩,经世致用,内圣外王,毛泽东青年时候看起来就对哲学很早就有接触认识的。

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其理由之一是曾氏能探得“大本大源”

大本源也就是道,他对《道德经》老庄墨等等研究运用的很深刻。对大本源的思考,也让他能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同时善于从实践中总结抽象普遍规律和方法,反过来更好作用于实践。

认知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自觉的能动性既包括认识,又包括实践。 自觉的能动性既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表现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

首先从感性到理性,主观上提高。

读书是我终身的爱好

读书学习是人生的第一需求。主观能动可以通过学习,学习自己的经验,当然也可以学习历史中西。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来源。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当中评价毛泽东的卓越才华时这样写道:“他毕业时 25 岁,谙熟孔子、孟子和中国的伟大文学,他懂得佛教和西方哲学,他学习了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地理,他吸收了中国古典的军事智慧和孙中山先生的改良思想。他能言善辩,是位诗人、爱国者,是位年轻但迅速成熟的哲学家。”

我比较惊叹他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可能跟魏源等等都有关系),一点没有守旧的老思想,接受新的西方思想;同时也善于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吸取营养;开放的心态,能我所用者都可以拿来,务实主义,不偏颇,用他的话说:“批判性的读书,批判性的学习,批判性的吸收”。 在长征枪林弹雨或过雪山等等无论形势多恶劣,顺境逆境,他也是想尽办法读书,这点终身学习的思想值得我学习。

毛泽东曾这样描述他在湖南一师图书馆读书的感受:“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就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

这点就讲到了现在当代生活知识触手可得,有了手机,感觉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好比纽约本地人不去看跨年蛋,上海本地人不去迎新跨年,当你有了这个东西在了后备箱,心理上反而不会去注意它的存在。后面会讲到信息爆炸年代对于短期感官刺激的强烈推崇,我们需要特别注意。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写到: “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主义的党史。一次有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书给他,于是毛泽东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他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而且也读过一些西方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斯诺惊叹地说:“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

韩愈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读历史太重要了,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笔记总结

主观上读书自然有用,但是读书需要结合人物特定的情景时代来结合看,才能有设身处地的感悟。要勤于做笔记,勤于总结,联系实际,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个主观才是进化的主观。结合《矛盾论》里的方法论,从整体局部,前后左右不同立体的角度,主要次要等等角度来思考总结,更好的批判性吸收。

有些时候有的新手程序员不爱做笔记,完全靠脑子记忆,但很多时候了记忆是会消散很快的。

“Ideas can come from anywhere and at any time. The problem with making mental notes is that the ink fades very rapidly.” ― Rolf Smith

记笔记不一定需要李敖那样撕书了,毕竟也都电子化了。但是可以利用简单的,比如便签啊索引卡(电子和实体都可以,有道啊印象啊或者自带的日记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快速记下不清楚的点或者有疑问的点(用最简单的方式),后面得空再来深入了解。

之前有记得看到一个作者 Ryan Holiday 写过一篇文章The Incredible Creative Power of the Index Card: An old-school tool that rivals its digital competitors,讲到他如何在平时收集自己的零星的想法,就用到了 Index Card(索引卡)。然后在归门别类,方便后续系统的翻看或者回顾整理。

里根的幽默和段子频出在美国总统上应该排的上号了。除了总统再次竞选时,被主持人质疑年纪过大时(肯尼迪应该是最年轻的了 40 多岁, 而里根当时 70 多,跟现在特朗普和拜登都没得比,当时算是年纪很大了,特别是第一次时 69 岁,已经是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总统),可能无法像肯尼迪在古巴危机中连续不停工作,他机制的回答自己不会利用自己年纪大的经验优势来 exploit 占对手年轻没经验的便宜,引得了观众甚至对手的大笑, 巧妙的化解了年纪问题。Reagan-Mondale debate: the age issue

里根讲了不少吐槽关于苏联的段子, 其中一个:

一個俄國男子要買一輛汽車,車行說,他要等10年才能交貨。

男子:「是早上還是下午?」

車行:「你要等10年以後呢,是早上還是下午有什麼區別?」

男子:「啊,因為管工要早上來。」(包袱:管工也要等10年)

他自己平时一直收集段子,其中还有一个花招是在闲暇时在索引卡上写一些 One-Liner(很短的笑话,效果出奇的好), 在 Reagan Libray 的一篇纪录片Ronald Reagan’s one-liners里提到他的这个习惯:

Framework List

记笔记还是挺好的习惯的。

平时不用心记录笔记,比如可以是印象笔记或者有道笔记,把临时没有时间能深挖的点或灵感记下来,后面你如何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深挖并编织成一张网,一个知识体系了。写个博客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平时记下关键点在笔记上,等到空下来仔细研究,然后画个脑图梳理关系逻辑,这博客不就出来了么? 难么?不难。只是不够用心罢了。

当你有无数个这样小网,加上时间先生的酝酿和大脑潜意识的魔力, 你就能将这个无数的小网融会贯通编织成一张大网,一张能够更好应对各种形势的网。

没有笔记,没有总结,何来主观能动的有效提高,更加不可能能有效的认识客观并且改造客观。悟,必须是有输入的,才能悟。

等你养成这个习惯,面对新的事物,你也不会毫无头绪,你知道如何归纳整理,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应对变化的系统了么?

“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这是一件事。然而还有一件事,即是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这后一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指导战争。

批判性吸收,总结写文字写博客就是一个迫使自己主要思考,引入第二系统的过程(思考快与慢),打破思维惯性,联系自己的实际,系统化吸收消化的过程,非常有效的方式。

实践

Framework List

Framework List

毛泽东说:“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做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毛泽东在战争指导中,往往立足于战争的最坏的可能性,并设法创造条件,争取最好的可能性。

比如济南战役:

你们的根本出发点应放在最困难的情况上,依情况发展,如援敌进得慢,而攻城进展顺利,又有内应条件,则可考虑增强攻城兵力,先攻城,后打援;如援敌进得快,则应以全力先打援,后攻城。

Framework List

联系实际,比如开发之中,除了自己学习变好,在项目紧张之中,还需要给新手的程序员制定好他的学习计划,并且花时间追踪,帮助他成长。看似是花费了实现更多项目的可能,但是实际上这是防守中的进攻,进攻中的防守,有了这个我们的防御和进攻会更犀利,从大局上讲,是非常划得来的。真的进攻不是一定在于一定要一直往前冲,退一步可能是为了走的更快更长远。

Ps: 这里可以贴上我给新手程序员其中之一回顾并制定的如何培养好的习惯,包括学习思考总结,最重要是构建好的认知体系,应对不断变化的可能。以己度人,必须思考如何让他变得更优秀,应对除了程序代码之外的能力,最重要是学会主动思考和好的习惯来应对生活,对他的人生也会有帮助,其中也会给我带来很多启发,一举两得。

Framework List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不是正面效应的叠加,反身性里的正面加强, Ray Dalio 的那个进步周期循环。实践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 第二个阶段。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大学和人生比,只是一个小小的阶段。读书学习实践,人生生活才是最大的试验场,不可抱残守缺,更不可固步自封。独立思考,比如有源才有可能,没有大量的输入并且有有效的转换方式,加上长期的迭代,是不可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而漫长却又纷繁复杂变幻的人生之旅,就是最好的修炼场,给了一个绝佳的试验田。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他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毛主席指出:“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点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相符,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应于新的情况。部分地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战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间或有的。鲁莽家不知改变,或不愿改变,只是一味盲干,结果非碰壁不可。”这就是典型的让主观服从客观的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矛盾一直在变化之中,但不是没有规律的。要认识规律,必须认识矛盾。需要实地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里我们思考,为什么比如在别人讲话的时候容易打断别人?

为什么我不是在倾听完之后思考,然后回答。 别人说的话,我们有没有引入第二系统的理性思维去思考判断他讲的东西是否是客观情况,而不是任由第一系统感性,介于感性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波动特别大(比如情绪),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判断,脱离事物的本质。 更多时候争论变成了由实际主题偏离到无关之处,上身到人生攻击,最后甚至打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点实属牛逼。难的地方在于受制于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形成的认知体系包括自尊等等,还有行为心理的不同,决策是非常容易受干扰的,脱离实际,任由经验主义或者情绪绑架我们,看起来是普遍存在的。好比我读这本书之前,我的经历让我一直心理抵触,又或者我刚刚吵了一架还未平复,根本提不起兴趣。刚开始我心里觉得是不值一读,但是实际是不是了?我有没有实际调查了?没有。为什么没有? 因为决策系统和行为系统在主观上出现了偏差。

客观上来,他建国之前的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了他的哲学思想,建国后的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坚持他的哲学思想。由于自己的骄傲自大,脱离了客观实际,种种原因没有实地调研,造成了主观上的唯心主义和行为上学,失败了。但是这不正有效的说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伟大正确之处?

辩证唯物法很重要很有用,从《实践论》和《矛盾论》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法论系统,特别是研究他的时代情景等等综合考量,他如何思维和思考让人备受启发。

在当今时代,我们如何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提高主观的认识,更好的服务客观,提高二者对立统一波浪式前进的效率了?

实事求是。我们需要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来分析,特别是行为心理学和决策学。

行为心理学和决策过程

70 年代以来的心理学的研究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大脑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主观个体来说,如何更好跟客观保持同步,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主观个体需要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人性,方可更好的认识客观,反过头来更好从客观实践中改造深刻自己的认识。

主观和客观必须保持平衡, 这个客观因为内在的矛盾又是动态的,所以必须不断的检视自己的主观认识,确保自己不脱离客观情况,不固步自封,更不可骄傲自大,当然也不能妄自菲薄。 真理永远在变化之中,只有守住中庸的底线,认识自己,(这就包括如何认知自我,情绪,潜意识等等如何影响我们的理性判断)

1970 年代早期 Maxwell Maltz 的《Psycho Cybernetics》,虽然名字是奇怪了点,但是内容确实不错。然后就是 Eckhart Tolle 的《The Power of Now》当下的力量。

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是一本很好的书, 关于 behavioral psychology and decision-making,特别是里面讲的两种思考系统:System 1 (Thinking Fast), and System 2 (Thinking Slow). 第一系统是本能反应 gut reaction 基于经验潜意识,基于第一印象直接跳到结论(比如先入为主),快但不准确;第二系统是理性的分析思考过程,问题解决导向,慢费力但是相对准确。 大部分时间是系统一的思维,对于熟悉的事物,不需要主动引入思考,快速省力,但是如果碰到了不熟悉的事物,可能第二系统就会介入,分析解决问题。里面还列举了很多思维决策的 cognitive bias.比如过度乐观,就会任由第一系统放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不去沉下心来检视客观条件的变化,脱离了客观,必然会失败。比如在情绪低落时,大脑会自动联想起很久之前的负面体验,来强化你的沮丧感,放大你逃生的本能,可能实际情况没那么糟糕,但是你已经是如坐针毡。

人们通常形成第一系统的印象,比如我觉得 xxx,有了这个看法,然后去搜索片面的对自己第一系统产生的想法有利的客观证据或条件,而有意忽视或者不愿意(可能找借口)来寻找跟这个看法相反的客观事实。为啥了?因为我们祖先这样省力能更好的的生存在危险遍布的非洲的大草原上,大部分情况下。

Framework List

我们的本能在这个年代受到的很大的冲击,本能是需要检视的,不能放任其控制我们的思维过程。银行 or 国家 Too big too fail,不存在的,本能 Too long to fail, 更加不存在,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灵活变动。

这就为什么李小龙说: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If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and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这句话是普遍真理,但是难,对抗本能。 我们需要认识到本能是可以被改造的,可以像健身一样可以被训练的。

首先要识别,识别本能的迹象,在本能反应之前引入一丝丝理性的空间。

情绪和身体感官的感受使我们跟大自然跟宇宙的连接的桥梁和通道。我们的本能会通过感受传递出来,比如某个人说的一段话,可能无心,可能是就事论事,但是触发了你童年时期某一个心里阴影,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你被激怒,心跳加快,脸色发红,全身绷紧,随时准备反击,好比老虎一样,这个别人说的是否客观,不重要了,你要证明保护捍卫自己的生存。

自尊是本能是很重要的一个假象,自尊大部分下随着年纪渐长,很多变得像是一个紧箍咒。像毛泽东说的是一个纸老虎,你越加在意,它被吹的就越大,你就越恐怖;反过头来,你不去在意它了,它不能再是你的身份象征了,它这个纸老虎就不攻自破。

除了更好认识自我自尊的关系,通过一些具体实践我们可以加强对身体感官感受的认识和联系,更好知道自己处在什么阶段,让自己的反应能得到一点点理性化。

多回归自然,放下手机,加强对呼吸的练习,比如深呼吸,多观察万事万物本真,是一些很好的办法;当然冥想瑜伽太极拳都是,万法归一。

这个时代,资讯爆炸,手机的影响太大,特别当你是程序员,每天基本都是电脑或者手机。你可以看到生活那么广告,那么超大的字体,要么不断重复的话语,不断的冲击刺激你的大脑,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的第一系统。

第一系统的要务是生存,而且是短期的刺激和满足。这个形式可以说是毛泽东应该没经历过的,但是他当时也没有经过如此动乱的年代吧,所以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和他历程中学习到什么。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识别短期刺激的本质,第一系统的认知偏见,和本能反应这套机制,然后因势利导,把不利变成利,给它转换过来。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短期的刺激自然引起大量追捧,那么给了长期更好的价值,所以我们要识别短期的疯狂,藐视它,战略上重视她, 然后立足短期把握长期,从更高的角度来思考,更长远的目光来审视,这样理论性如果短期越被疯狂消费,那么长期的积攒的效应就会越大。

在诱惑面前 每个人都有原始本能的体现,没人能控制的住,但是我们可以认识识别,一旦我的第一直觉是这样 那么大部分人肯能都是这个反应 我反而要利用这信号,并且倾听懂身体感官感受的信号,提醒自己转而思考对立面,并问自己我有调查这个问题或者现象么? 如果我能有一个短暂的缓冲空间,哪怕片段,也能引入我们的理性思维,从而做出最符合客观情况的判断。

相比几百万年的时长,近一百多年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数字化的时间段实在是太短暂了,大脑的构造和原始本能根本无法跟上这么快的变化。原来必须实际付出劳动,通过手脚或者多人合作加上实体工具的运用,才能地艰苦的生存,信息的通信沟通和渠道都是非常困难,意味着“等”和单调可能是大部分时间的状态;现在变成了虚拟的了,温饱也基本不用太多担心,信息触手可得,”快“和”复杂“可能是大部分时间下的状态了。原始本能貌似失去了优势,但是事情必须辩证的来看,这些虚拟的短快的东西未必有营养,未必能沉淀下来,没有经过实体原始的身体感官,没有了对时间的耐心和敬畏,我们未必能消化的更好,相反可能带来的更多的困扰。所以 journal 记笔记(私人笔记),手写的那种,像是学生时代暑假寒假那种记日记的方式,反而是充分利用了原始本能的优势,通过运用身体,工具和大脑合二为一,脑手笔更像是一体的,就像原始人本能求生存那种,让思维想法更好的得到组织流动整理,好比重新翻整耕种歇息过的耕地一样,更好的提供营养。返璞归真,才能更好的让我们看清短期的迷雾,才能更好让我们看清冰山下面的部分。我觉得手写的这种比较适合结合定期的一个反思反省总结(Reflect),效果更好了。

1933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一次就任美国总统,时值美国大萧条刚刚发生没几年,失业率和经济形势相当恶劣:

我肯定,同胞们都期待我在就任总统时,会像我国目前形势所要求的那样,坦率而果断地向他们讲话。现在正是但白、勇敢地说出实话,说出全部实话的最好时刻,我们不必畏首畏尾,不着老实实面对我国今天的情况,这个伟大的国家会一如既住地坚持下去,它会复兴和繁荣起来。因此,让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下得不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一种莫明其妙的、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它会把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凡在我国生活阴云密布的时刻,坦率而有活力的领导都得到过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为胜利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我相信,在目前危急时刻,大家会再次给予同样的支持。我和你们都要以这种槽神,来面对我们共同的困难。感谢上帝,这些困难只是物质方面的。价值难以想象地贬缩了;课税增加了,我们的支付能力下降了;各级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收入短缺;交换手段在贸易过程中遭到了冻结;工业企业枯萎的落叶到处可见;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销路;千家万户多年的积蓄付之东流。

其中:

So, first of all, let me assert my firm belief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s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

情绪本身并不可怕,问题是没有理性介入,情绪变成了催化剂,加速向下或向上的作用(down/upward-spiral)。所以我们首先要识别,情绪令人不安,不安则由本能逃生而起,大脑发出强烈的信号加速身体的反应,我们会不自然的本能想快速逃离或者平息来获得情绪或者生理心理上的短暂的安全或者稳定感,但是殊不知,大部分情况下,这个“短期的稳定安全感“会以长期为代价,往往陷入更大的问题或者麻烦中,带来更大的损失,造成-往往你想不到的-更大的心里生理的痛感。于是你悲愤,无奈,丧失了自己,也打破最后的壁垒,不得不重新坦诚的接受现实,也许能获得认知上的革新,但是有时候代价未免有点大。

识别->停顿->反应。我们在情绪之中时要避免做决定,识别,但是不要立马反应,因为情绪或者短暂的身体感官感受就好像空中的云朵一样,只要你不去放大它,刺激它,它自然而然会自动消散,它无法持续很长的时间(太费精力了,身体脑力都支持不了,我能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在发怒或者狂喜了?不可能的,生存本能也注定了这个是不可能的),只要意识到这点,转移注意力或者调控你的身体过感官(比如深呼吸,比如走出来散一步,远离刺激源),This too shall pass, 心静下来,好比道家和儒家说的”静生定,定生慧,慧至从容“,有了这个静就能引入关键的理性分析(我有调查了客观情况,我是否掌握了确切的当前事物的情况),从而客观分析,为此才能跳脱出恶性循环。另外这个情绪反应刚好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向指标,来观察大众如何思考问题,并如何影响事物的走向,这点对我们后面的理性决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还原客观的本质。

ps:美国历任总统就职典礼的演讲稿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背景,关联起来还是非常有借鉴学习作用的,非常值得一读。

《大学》里说: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作为程序员,我每天下午会抽出十分钟,放下手机,走到楼下。看看天空和周边,慢慢闭眼深呼吸吐纳 10 次,然后后退走路,走路之时观察身体的感受,脚啊腿啊腰背等等,感知风拂过或者周边生活各种声音,挺有意思,这样既有冥想之效又可有锻炼非惯性思维,一举两得,对于大脑而言,好比一个按摩。

我很推荐程序员 Andy Hunt 大佬的《程序员的思维修炼: 开发认知潜能的九堂课》,总结的很好,每个程序员都值得一读,术与道结合才能应对变化。如果你不能认知自我,了解客观规律,主动学习思考总结,那么你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核心矛盾,抓不住主次,就容易陷入局部的死循环,更何谈应对风险(你自己可能就比风险还可怕),所以程序员一定要学会主动独立的思考。

一旦每天都作,形成一个习惯 routine,那么长期来看必定是会有裨益。记住事物是波浪形的前进,进攻中的防御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我还是要讲到习惯->行为->身份/信念,这三个是互相作用,里外统一的。我们必须建立自知的习惯,通过行为来强化,最后升级到身份或者信念,最犀利的是反过头它会更好指导行为习惯。我觉得要是想通了,那么习惯无法坚持下去的接口都不是借口,困难只是一个更好机会来锻炼自己的心态,(如果每一次都一样,那就不是事物发展的本质了),所以当你疲惫或者懈怠时,不妨给这个疲惫和懈怠 20%的额外的动力,事情自然就能坚持下来。

毛泽东的军事,马克思的经济结合两者的哲学指导思想,加上古典的道家佛家(禅),西方的古希腊雅典苏格拉底柏拉图,古罗马的斯托葛派,把这些思想整合,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结合历史进程,批判地吸收总结实践,并融入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具体活动之中(可以是比如马克思主义的搬砖写代码或者啥的),这里就是结合个人的个情了,不断进行认识->实践->认识的迭代,总结反思,想必很有意思的。

开放学习,融会贯通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七则》中有一段: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学习经济学,似乎不需要什么高度的持有的天资。从智力上来看,跟哲学或纯科学的一些学科比起来,不是很容易吗?这门学科看起来容易,但是能学得出人头地的却很少!这一难以理解的现象似乎是在于,作为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必须具有种种才能的结合,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数学家,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精通的是把他要说的话写下来。他必须善于运用思考力,从一般原则推断出个别现象,在思想奔放中,既要触及抽象的方面,又要触及具体的方面。他必须根据过去,研究现在,推测未来。对人类性格及其风俗习惯的任何方面,他都不应当完全置之度外。他同时必须保持着既不是无所为而为之,又不是不偏不倚的态度,像个艺术家那样地头脑冷静和孤芳自赏,然而有时也必须像个政治家那样地接近尘世环境。

是不是很眼熟? 你可以把其中经济换成毛泽东的军事或者编程。越是容易的入门的东西,往往是最复杂的,但是某种程度要是最简单的(远见和长期坚持)。事情往往不局限于某个领域,需要跳脱出来,主动思考联系其他的领域,扩大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培养一个开放进步的学习系统。